土壤修复加持多重利好 离10万亿盛宴还有多远?
更新:2017-02-08来源:中国环保在线作者:
      随着近年来产业转移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壤修复,这一原本鲜有人问津的细分板块,正逐渐被业界所关注。超10万亿的市场蛋糕,则是人们赋予这一新兴产业的抢眼称谓。而如何争食万亿盛宴,却让不少企业犯了难。

  土壤修复加持多重利好 离10万亿盛宴还有多远?
 
  2013年,湖南镉大米事件;2016年,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众多毒地背后其实都源于同一问题:土壤污染。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2014年国土部与环境部联合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显示,此次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0%;在调查的近千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逾5000余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远超31%;在调查的146家工业园区的2000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比竟达29%。窥一斑而可见全貌,从污染类型看,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0%。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认为,目前,我国有污染场地30万—50万块。
 
  土壤“生病”了咋办?在国外,土壤修复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在国内,这却是一个蹒跚起步的新兴产业。转折点发生在2012年。2012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落地,作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首位的节能环保被置于舆论风口,其中土壤修复赫然位于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之列。
 
  其后的数年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土壤修复亦呈现出持续增温的迅猛态势:工程项目数量由少变多,项目规模由小变大,业务结构从单一转变综合服务。而在2016年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则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的任务与时间表予以了明确。
 
  从国务院出台的“土十条”到20省份发布土壤污染防治地方版规范,在“从无到有”到提质增效的产业周期中,土壤修复正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即土壤修复已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它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绿色理念。
 
  除了污染防治政策不断落地,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强劲的掘金潜力亦是土壤修复的催化剂。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包括农田污染修复、工业污染土壤修复以及城市土壤污染修复在内的土壤修复市场往往需要重资投入,少则千万动辄过亿元。据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2015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不完全数据统计,仅在2007年—2015年的短短8年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就已飙升十余倍,资金总量累计为90余亿元。如若按照土壤修复仅占中国环保产业10%的比例测算,未来5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超10万亿元。
 
  至此,土壤修复被视作下一个资本追逐目标。在蜂拥而入的掘金者中,更不乏众多“外来者”。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曾公开表示,跨界进入土壤修复领域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传统环保设备企业脉络延伸,诚如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监测设备等企业;上下游企业拓展产业链,如生态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桩基、水文地质、工程机械企业;去产能下寻求转型,则涵盖水泥、钢铁、房地产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
 
  但在驶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土壤修复行业本身也出现了一些乱象。事实上,由于牵涉多个环境要素的综合治理,土壤修复对于技术门槛的要求较为严苛,而一些经验少、技术储备不够的从业单位所做的项目,让政府管理部门和客户产生了害怕心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环境管理刚需日渐提升,启动项目的市场要求又愈加严苛复杂,土壤修复自带的上述“痛点”亦将对这一市场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就目前行业存在“走得快、管理慢”的痼疾而言,“下一步,希望《土壤污染防治法》能尽快出台”,有业内人士说道。显然,面对土壤修复这块“大蛋糕”,掘金者们还需做足功课,以抢占行业制高点。

CopyRight © 国策环保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1000821号 技术支持:观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