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力量助力中国环保事业发展
更新:2015-07-13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

  环境问题从未如此受到关注,环境治理也从未变得如此重要。在公众舆论的主要制造群体——— 城市的居住者们看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分享对周遭环境的感触,已经融入许多人的生活惯性。就在昨日傍晚,沙尘暴突袭北方的消息散播在社交媒体的各个角落,有媒体甚至开通了互动直播平台,供信息传播与吐槽。环境危机,正在笼罩并包围我们每一个人。

  4月13日,为期一周的第十二届斯科尔年度世界论坛在英国牛津开幕。当天,斯科尔基金会(Skoll Foundation)宣布了四位获得2015年“斯科尔社会企业家奖”的获奖者,其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的环保卫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创始人马军。斯科尔基金会给马军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在过去的中国,公众没有一个跟踪和举报工业污染的途径,马军填补了这个空白。他创建了一个对公众友好的平台,把政府已经公开的环境信息汇集到这样一个平台,方便公众获取。这样的创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监督中去,并且已经有近2000家企业采取措施“净化”他们的生产。

  马军是中国最知名的环境卫士之一,他所创立的IPE也早已获得过多项国际国内的大奖。但对比之前的许多环境保护领域的奖项,斯科尔基金会颁发的是“社会企业奖”,换言之,对于马军的褒奖主要是一种运作模式的肯定。结合前文可知,中国民间环境保护的力量缺乏一个能够持续吸纳广泛、专业信息和意见的平台,马军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平台的专业性,平台收集了官方公布的污染信息并绘制成地图,交由公众来检审和监督。

 

  这是一项看起来很美丽的工作,至少就目标而言是如此,因为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污染数据,又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介入监督。用火爆的互联网思维来总结,这叫做“去中心化”。然而,再好的目标要实现都需要成本,在确保事业的可持续性上,所面临的问题就不是目标的好与坏,而是如何覆盖每天生成的运行成本。

  IPE选择了推动企业接受自己的监测标准,通过加入“净化”队伍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也为IPE的维持提供一些成本支持。除此之外,在推进环境信息透明的过程中,IPE帮助世界各地的人做绿色消费选择,这其中也可以实现一定的成本覆盖。总之,在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之际,如何设计出公益与商业能较好兼容的运作模式,这是所有有志于从事公益事业的人群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马军和IPE的案例,未必代表最好的社会企业模式。但IPE的运作模式本身给出了一个重要示范,那就是知识、规范和标准的生产,是有效兼容公益和商业的核心条件。只有平台是不够的,必须要借助核心知识本身,才能确保专业性。在充斥着喧嚣和不满的中国环境舆论场,专业的介入显得极为必须。IPE在社会企业上的努力,在兼顾公益与商业价值的探索上,作出了富于启迪的工作。毕竟,只有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与兼顾,中国民间巨大的监督力量才能被有效整合,中国环保的力量才能真正下沉,并形成持久的风暴。

 

CopyRight © 国策环保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1000821号 技术支持:观道沟通